- · 《当代音乐》栏目设置[05/29]
- · 《当代音乐》数据库收录[05/29]
- · 《当代音乐》收稿方向[05/29]
- · 《当代音乐》投稿方式[05/29]
- · 《当代音乐》征稿要求[05/29]
- · 《当代音乐》刊物宗旨[05/29]
不想把线上音乐会搞成居家练琴直播,所以他们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疫情的突如其来,让整个演出行业都几乎陷入了“停滞期”。一批剧院转战线上,通过各种新媒体产品保持与观众的连接。这其中,上海大剧院的演出品牌“一个人的古典”就以以短视
疫情的突如其来,让整个演出行业都几乎陷入了“停滞期”。一批剧院转战线上,通过各种新媒体产品保持与观众的连接。这其中,上海大剧院的演出品牌“一个人的古典”就以以短视频的方式推出“在线生活特别版”,通过展现曾经或将登上大剧院舞台的艺术家,让观众得以走近他们的日常生活,取得良好反响。眼下,演出市场已然复苏,这一个性化品牌又将回到线下,于11月15日和22日分别带来陈默也、王之炅两位青年艺术家的钢琴和小提琴个人音乐会。这也是在大批国外乐团与艺术家无法进入国内市场演出的当下,大剧院借此进一步助推本土实力派音乐家的重要途径。一个“少年成名”一个“大器晚成”,但他们在因循传统却又能玩出一点小花样
此次在大剧院献演的陈默也、王之炅,对于沪上乐迷来说或许一个陌生一个熟悉。尽管同是上海音乐学院毕业,但却有两种“艺术人生”。14岁便夺得最受瞩目的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金奖,并与梅纽因本人合作的王之炅算是“少年成名”,此后屡次在芬兰西贝柳斯小提琴比赛、柴可夫斯基音乐大赛等重量级赛事中获奖,一路可谓顺风顺水。而生于北京的陈默也则算是“大器晚成”,27岁才开始在悉尼国际钢琴比赛、辛辛那提国际钢琴比赛等国际赛事中获奖。不过,他一步一个脚印走得稳当,近年签约环球音乐,并在最大厂牌录音棚德意志留声机(DG)发行了首张个人专辑《四种文化》,逐步让业界瞩目。
王之炅
当然,说是“少年成名”或者“大器晚成”也有些夸张,作为青年艺术家,也是音乐学院的教师,他们的艺术生涯才刚刚踏上旅程。也正因如此,两个人在此次举办个人音乐会时,都在因循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个人的巧思,希望呈现出自身特色与对音乐的别样理解。
王之炅提到,今年是贝多芬诞辰250周年,所以理所当然想到以致敬贝多芬为音乐会主题。但是在实际选曲中,她以德奥作品为主线,在演奏贝多芬作品的基础上,融入舒曼、勃拉姆斯等人的作品。尤其是以舒曼的《第一奏鸣曲》开场,为的是压得住后面出现的贝多芬奏鸣曲,也暗合了个人音乐审美趣味。到了下半场,一改厚重的上半场气氛,她选择了舒曼的三首浪漫曲、勃拉姆斯的谐谑曲以及中国作曲家陆培的一首小提琴独奏作品《京剧》,让听众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下,感受结尾维尼亚夫斯基的《主题与变奏》炫技,情感递进而层次丰富。这种看似随意实则精心的安排,源自于王之炅的理念——一场音乐会就好像一张CD,诉说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不过王之炅的这张“自选集”还有特别嘉宾助阵。22日音乐会她将携手钢琴家王鲁,以二人演奏的“化学反应”诠释上述作曲家之间的音符碰撞。
王鲁
不约而同的,陈默也为迎接自己的上海大剧院“首秀”,同样给出一个“乍一看是李斯特主线”,实际也是德奥贯风味穿始终的音乐会曲目单。他解释,李斯特虽然是出生在匈牙利的作曲家,但是他也被很多人称为“新德国主义”。因而,在“李斯特”这根主线上,他既安排了他本人的原创作品《B小调钢琴奏鸣曲》,也融入了他改编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以及霍洛维茨改编他的作品。而之所以会出现莫扎特作品,一方面因为他是奥地利作曲家代表,另外他也是李斯特崇拜的作曲家。对曲目的一番解读下来,能明显感受到学院派艺术家的风格。在陈默也看来,音乐会的曲目安排需要有一个主题,曲目也代表了一种文化。所以,作为演奏家,提供了另一种研究和观察作曲家的视角,以曲目安排梳理音乐发展脉络。
陈默也
如此的精心选曲背后,也来自于疫情期的沉淀。谈及火热一时的线上音乐会,王之炅就有自己的坚持。“也有英国的平台问我要不要开网络音乐会,我想了想我对这种没有仪式感的东西不是特别有兴趣,我觉得你去听音乐会或者说哪怕是网络直播的音乐会,你也要有一定的仪式感。”她所向往的,是在一个正式的地方,有正式的搭档,有正式的演出服,你才有一个音乐会的感觉,否则如果是直播一个自己在家练琴的状态,就不太有兴趣。但王之炅并不因为没有演出而感到太过焦虑,“闲下来的时间,可以多看一些书,多想一想,我觉得还蛮好的,就是感觉自己慢下来可以静下来,我甚至于觉得整个音乐行业这样沉静一下,也不全是坏事。”陈默也也是一样,学新曲子,做一些理论研究、学术研究,一次疫情反而倒逼演奏家把演出教学之外的事情拾了起来。
文章来源:《当代音乐》 网址: http://www.ddylzz.cn/zonghexinwen/2020/1110/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