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代音乐》栏目设置[05/29]
- · 《当代音乐》数据库收录[05/29]
- · 《当代音乐》收稿方向[05/29]
- · 《当代音乐》投稿方式[05/29]
- · 《当代音乐》征稿要求[05/29]
- · 《当代音乐》刊物宗旨[05/29]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当代艺术的批判性思潮是如何兴起的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回复“审美”,阅读怎样用“审美”读懂当代艺术? 真正的抛弃传统经验,是对当代艺术的尊重(图为马克吕布作品)…… 本文作者:王志亮 本文原标题为《1969年:艺术体制批判思潮
回复“审美”,阅读怎样用“审美”读懂当代艺术?
真正的抛弃传统经验,是对当代艺术的尊重(图为马克吕布作品)……
本文作者:王志亮
本文原标题为《1969年:艺术体制批判思潮的兴起》有删减
泉
、
本文主要以20世纪60年代末纽约艺术界的事件为出发点,讨论“体制批判”这一思潮的最初形态和动因。
还原观念艺术的复杂性
观念艺术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一场观点彼此碰撞的艺术思想思潮。
说它是思想,更多是在说艺术创作的观念性特征,而非物质性。但是,在学术界,似乎对于观念艺术复杂性的思考,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得以展开。
布赫洛显然再一次低估了观念艺术的复杂性,他的文章在美国《十月》杂志刊出后,立刻遭到回击。究其原因,后者还是认为布赫洛低估了科苏斯作品的复杂性。因为进入20世纪70年代,尤其是1975年左右,艺术语言小组的创作已经转型到体制批判维度了,但布赫洛那篇文章的视野仅局限于1969年。
科苏斯作品
观念艺术的复杂程度需要继续挖掘,美国青年学者罗伯特·贝利(Robert Bailey)的《艺术语言国际:艺术界中的观念艺术》一书,让我们用显微镜的视角,观察到艺术&语言小组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之间错综复杂的历史。这本书回应了布赫洛那篇文章在时间上的局限,围绕纽约的艺术&语言小组,呈现出20世纪70年代后,观念艺术家是如何进一步在政治化方面分道扬镳的史实。
而笔者的兴趣在于,既然学界已经发现观念艺术复杂性的事实,那么沿着布赫洛的视角,自然会问及在管理美学之后,观念艺术具体如何转向了体制批判?这仅是个别艺术家的创作方向?还是一个时代的美学趣味?这一美学倾向从何时开始?又经过了何种发展?笔者认为,这些都需回到对1968年欧洲的五月风暴,以及1969年纽约艺术界的基本考察上才能有所回答。
1969年:把五月风暴精神传递到美国
2018年恰是法国五月风暴50周年,回顾此运动的文章比比皆是,在艺术上,五月风暴与情景主义国际的关系多被提及,但在美国,艺术家对这场运动的反应速度各不相同。
1969年,正是美国观念艺术发展的关键期,索尔·勒维特(Sol LeWitt)、丹·格雷厄姆(Dan Graham)和维纳·劳伦斯(Lawrence Weiner)等观念艺术家的作品日趋成熟。
英国的艺术&语言小组《艺术&语言》杂志创刊,该杂志在与前面三位纽约艺术家合作后,立刻转向了理念更为合拍的科苏斯、尹恩·伯恩(Ian Burn)、梅尔·拉姆斯登(Mel Ramsden),后来这三位成员成为纽约艺术&语言小组的“三人组”。1969年12月,科苏斯刚刚发表《艺术之后的哲学》一文,并在文中坚持认为艺术即是同义反复:
重复一下,艺术与逻辑和数学的共同之处即是同义反复;例如,“艺术的想法”(或“作品”)和艺术是一回事。艺术可以成为艺术,并不需要到艺术的上下文之外去证明。
还有另一种解释,通过学者乔安娜·梅尔文(Joanna Melvin)的采访,塞思·西格劳博认为,当时很多艺术家不想让自己的作品被贴上异议者的标签,他们害怕这会影响作品的接受和阐释。
所以,科苏斯的参与方式是为艺术工作者联盟设计一个博物馆通行证,而非通过作品的方式参与政治行动。即便他参加了1969年4月10日的“公开征求意见会议”,他的发言也和会议的整体基调格格不入。他甚至没有自己写作文字,仅提交了两条引自王尔德的艺术评论:
艺术绝不应该流行化。公众应该努力让自己艺术化。
任何团体,或有权力的部门,或各类政府如想指挥艺术家的行动,艺术要么永久消失,要么墨守成规,要么堕落为低级卑劣的工艺品。
与科苏斯相对保守的观点不同,1965年到达纽约的比利时诗人吉恩·托什(Jean Toche)明确将欧洲的五月风暴与美国的艺术体制批判联系起来:
文章来源:《当代音乐》 网址: http://www.ddylzz.cn/zonghexinwen/2020/1109/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