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这里培养了近千名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回到家乡

来源:当代音乐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963年,上海音乐学院藏族学生才旦卓玛在校园广播里听到一首歌,当即被深深打动,那是作曲家朱践耳创作的《唱支山歌给党听》。在当年的“上海之春”舞台上,才旦卓玛演唱了这首

1963年,上海音乐学院藏族学生才旦卓玛在校园广播里听到一首歌,当即被深深打动,那是作曲家朱践耳创作的《唱支山歌给党听》。在当年的“上海之春”舞台上,才旦卓玛演唱了这首歌,经由电台录制和播放,风靡大江南北,才旦卓玛这个藏族名字由此家喻户晓。迄今,上海音乐学院已培养近千名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大多数人像才旦卓玛一样回到故乡,成为各民族地区高校和艺术团体的骨干力量,包括苗族歌手阿旺、壮族歌手石寿坚、哈尼族歌手阿朴、蒙古族作曲家莫尔吉胡、藏族作曲家格桑达吉等。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建议,希望为少数民族、边远地区音乐人才的教育争取更多机会,拓展更多专业,同时增加硕士和博士的培养,让更多有才华的少数民族学生学成后,更好地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次仁央宗:追随才旦卓玛的脚步次仁央宗第一次出远门,是19岁的夏天,路上花了三天三夜。她从家乡西藏山南坐车去拉萨,从拉萨坐飞机到成都,住了一夜,再从成都坐火车到上海。那是2002年,上海音乐学院史上第三次招收成规模的“西藏班”。第一次是1956年,那一届学生里走出了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玛。
次仁央宗“我小时候就在收音机里听才旦卓玛老师的歌,特别向往,从没想过能成为她的校友。”央宗说。央宗从小爱唱歌,总是一边放牧,一边对着大山、对着圣湖羊卓雍措唱歌。上音入学考试初试,她唱了一首才旦卓玛唱过的《翻身农奴把歌唱》。
来上海之前,次仁央宗和姐姐一家在布达拉宫前合影在上音的第一节钢琴课,央宗第一次见到了这件乐器。乐理课,那些陌生拗口的音乐术语让她第一次产生了挫败感。再加上,第一次离家这么远,西藏班的孩子们夜夜想家,难以入睡。幸运的是,央宗和她西藏班的同学们,在上海找到了另一个家。方琼老师把企业家赞助她举办音乐会的100万元捐出,全部用来帮助有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张碧华老师不仅带他们逛了东方明珠、世纪公园,还给每个人买了一台复读机,鼓励他们好好学英语。央宗的专业老师是刘芳瑛。为了教好这个腼腆的藏族姑娘,刘芳瑛请曾支援西藏20年的常留柱教授教自己用藏语唱藏歌。刘芳瑛希望,在教授央宗科学发声方法的同时,保留她的民族特色和质朴风格。“我以前想怎么唱就怎么唱,系统学习后,才知道怎么科学发声,怎么在歌声里表达情感。”央宗说。当年,才旦卓玛的恩师王品素就曾一个字一个字跟才旦学藏语。王品素引导才旦卓玛学习不同民族的民歌,甚至是西方的花腔女高音。和才旦卓玛一样,毕业后的央宗回到了家乡。她成为西藏自治区歌舞团的演员,每年随团到各县各乡演出100多场,唱给父老乡亲听。2013年,她参加第15届青歌赛,获得民族组第四名,李谷一评价说:“多少年没有听到如此地道、天籁般的歌声了,你是真正的藏族歌后。”
次仁央宗和才旦卓玛扎根故乡的次仁央宗得到了才旦卓玛的支持。才旦卓玛曾说,在央宗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2016年,央宗从西藏大学艺术学院声乐表演研究生毕业,把更多精力放在传承藏族传统民歌上。如今,央宗正跟着一位80多岁的民间艺人,学习藏族传统歌舞“朗玛堆谐”。“传承人都已经老去,该我们接力了,尽可能多地收集文字、音频、视频资料,进行创造性转化,把西藏文化的瑰宝传承下去”。杨学进:彝家阿妹走向世界在上海音乐学院培养的近千名少数民族音乐人才中,有人回到家乡服务地方文化建设,也有人留在上海,走向世界舞台。曾登上央视春晚的彝族歌唱家杨学进,已扎根上海30多年。
彝家阿妹杨学进杨学进的彝族名字叫阿依信,从小在艺校学习云南花灯。1984年,18岁的她从云南考入上音,当年声歌系只招5个人,她是唯一一个少数民族学生。1987年,杨学进获得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声乐比赛“金凤奖”,两年后留校任教。这些年,她教过不少来自傣族、傈僳族、白族、彝族、纳西族的学生。从学生到老师,杨学进在上音最大的体会是“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她记得当年上民歌课,黄白教授每次教云南民歌都会让她上台唱,这让初来乍到、缺乏自信的她得到至关重要的鼓励。“我们会先研习不同民族的音乐,然后为不同的孩子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甚至会把他们从故乡带来的歌编进教材里。毕竟,那是他们的文化、他们流淌在血液里的东西,要保留他们的特点、优点。”

文章来源:《当代音乐》 网址: http://www.ddylzz.cn/zonghexinwen/2020/0919/601.html



上一篇:龚琳娜:音乐让我变得积极
下一篇:中国当代书法爱好者——李朝宗、陈进琦、雷国

当代音乐投稿 | 当代音乐编辑部| 当代音乐版面费 | 当代音乐论文发表 | 当代音乐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音乐》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