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好书·书评丨12位导演,拼贴出中国当代戏剧的图

来源:当代音乐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林兆华、张曼君、王晓鹰、郭小男、田蔓莎、孟京辉、赵川、卢昂、田沁鑫、李建军、周可、王翀,12位导演的访谈和文章构成了《当代中国导演观点》。每一位导演的美学主张和实践

林兆华、张曼君、王晓鹰、郭小男、田蔓莎、孟京辉、赵川、卢昂、田沁鑫、李建军、周可、王翀,12位导演的访谈和文章构成了《当代中国导演观点》。每一位导演的美学主张和实践经历都独树一帜,当他们聚集在一本书中时,他们的东张与西望、沿革与新创,拼贴了中国当代戏剧的图景,勾勒出中国当代戏剧的大致面貌。

似乎是一篇并不难写,而且也应该要写的“编辑手记”,真的要下笔,却不知从何说起了。编辑过程中的发现和思索,像完成了一次意外的旅程,不曾留意的脉络有了显现,有些长久的疑问渐渐浮现出答案,而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有了新的解读空间,这些,都是从未有过的经验。

《当代中国导演观点》

田蔓莎 、[德]托斯腾·约斯特 主编

上海书店出版社

01

12位导演中,话剧导演林兆华、王晓鹰、田沁鑫涉足戏曲,张曼君、郭小男、卢昂导演虽也执导话剧和歌剧,但作品年表中以戏曲居多,田蔓莎导演在实验戏曲的领域无可取代。他们与戏曲的结缘各不相同:如张曼君和田蔓莎导演出身于戏曲演员;田沁鑫导演曾在戏曲学校坐科;林兆华导演得益于他做学生时,时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的欧阳予倩先生将戏曲引入教学;而王晓鹰和郭小男导演则得自家传。

戏曲美学,是《当代中国导演观点》中的一个重要话题,郭小男导演的访谈更是几乎全部聚焦于他对戏曲的认知和实践。而他和王晓鹰导演,接受的都是戏剧学院式的西方导演训练,洗礼他们的是20世纪80年代的“探索戏剧”浪潮;因此,戏曲及戏曲元素与西方经典作品的相遇不免是一种必然,一个情结,一条路径。

《伏生》剧照 图片来源网络

王晓鹰导演以“意象”为自己的戏剧美学追求,在西方经典作品中加入了中国式的表达。戏曲的手段和戏曲演员的表演出现在他执导的莎剧《理查三世》中,而他之所以选择排演《伏生》(编剧孟冰、冯必烈)和《兰陵王》(编剧罗怀臻),缘于历史剧更容易借到中国戏曲的“形”,更方便运用面具和肢体语言等东方式戏剧手段,更有利于他营造的舞台意象。除此之外,在《伏生》的某些角色设置甚至具体台词中,在《兰陵王》情节内核对《哈姆雷特》的借鉴上,都能清楚地看到莎士比亚的影响,显而易见,这些文本有意地在向西方靠拢。西方式的文本结合东方式的意象,是王晓鹰导演的兴趣所在。

郭小男导演的尝试更具挑战性。如果说,他执导的话剧《秀才与刽子手》(编剧黄维若)化用了戏曲的假定性原则和虚拟化、程式化的表演,与文本的黑色喜剧定位和怪诞风格相得益彰,那么,当他以戏曲直接演绎西方经典时,遇到了更多的麻烦。越剧《江南好人》(编剧曹路生,改编自《四川好人》)和《寇流兰与杜丽娘》(编剧沈林、胡小孩,改编自《科里奥兰纳斯》和《牡丹亭》),前者试图将布莱希特在中国戏曲中感受到的间离效果在戏曲中实现,后者以“寇流兰”之刚改变越剧之柔,都力求拓展越剧这一剧种的表现力与审美格局,都与戏曲观众惯常的审美期待有意拉开了距离,从中也不难体会,东西方戏剧文化存在根本性的差异。

和已经说滥了的“沉浸式”一样,“跨文化”是另一个有点儿过时的热词。在编辑完了所有的导演访谈之后,收到了艾瑞卡·菲舍尔·李希特教授为本书所作序言的中文译稿,本书也是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戏曲学“高峰高原学科”和她在柏林自由大学主持的研究中心合作策划出版的,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

“Research Center for Interweaving Performance Cultures of the Free University”,翻译成“跨文化表演研究中心”,可能大家比较熟悉;可李希特教授用的明明是“interweaving”,有“编织”的意思。请教曾在该中心做过访问学者的中央戏剧学院沈林教授,他答复,当然不能用“跨文化”,“跨文化”概念涉及的20世纪70年代以降的一系列导演和作品,如彼得·布鲁克的《摩诃婆罗多》、姆努什金的《奠酒人》、朱莉·泰摩尔的《狮子王》等,无不饱受“后殖民”话语的批评,他们在西方舞台上借用的亚洲或非洲传统表演方式,无不蒙着萨义德笔下的“东方学”阴霾。李希特教授正是为了区别于“跨文化”(interculture)才撰出“interweaving”这个新词。上海戏剧学院的宫宝荣教授意见也相同。本书的德文翻译斯蒂芬先生指出,德国人第一次看到“interweaving”时同样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跨文化”的“跨”意味着是固定的,文化上并不发生变化和交流,背离了李希特教授创建研究中心的宗旨,她要强调的是“交织”,为的是改变“跨文化”中常常发生的单向的借鉴。

文章来源:《当代音乐》 网址: http://www.ddylzz.cn/zonghexinwen/2020/0904/560.html



上一篇:GAI周延央视七夕晚会献唱《华夏》 诠释中国当代
下一篇:日本当代建筑师的现代主义试炼

当代音乐投稿 | 当代音乐编辑部| 当代音乐版面费 | 当代音乐论文发表 | 当代音乐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音乐》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