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代音乐》栏目设置[05/29]
- · 《当代音乐》数据库收录[05/29]
- · 《当代音乐》收稿方向[05/29]
- · 《当代音乐》投稿方式[05/29]
- · 《当代音乐》征稿要求[05/29]
- · 《当代音乐》刊物宗旨[05/29]
香港“非遗”的传承与活化 以当代艺术重现传统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文化遗产,含有把过去人类所创造的“文化”传承予下一代之意。实质存在的,如历史建筑可透过修复、翻新等方法加以保育,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等“无形”的东西
文化遗产,含有把过去人类所创造的“文化”传承予下一代之意。实质存在的,如历史建筑可透过修复、翻新等方法加以保育,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等“无形”的东西,又可怎样承传,甚至融合现代知识,成为当代艺术?
近日,香港就有一个关于非遗的作品展,有趣的是展览分别坐落于铜锣湾三个不同的地方,并以三个主题同时举行,展出六大非遗作品,分别为长衫制作、剪纸、面塑公仔、吹糖作品、木家具制作及扎作。展品不仅有本港非遗师傅及当代艺术家之作,如木家具制作大师林池、艺术家王天仁、面塑师傅罗仲文等,同时展出学生跟师傅及艺术家学习后制作的成品。
一、“非遗”的传承与活化
“‘传.创’非遗教育计划”(ICH+),是由香港艺术学院(香港艺术中心的附属机构)及岭南大学合办,香港慈善信托基金捐助的大型项目,尝试集研究、教育及活化于一身。计划选出 9 个已列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库存的项目作为 ICH+ 核心课程,让传统工艺与当代艺术互相碰撞,也希望将之带入学校,由传统大师与当代艺术家一同开班授课,令更多学生认识香港非遗,并尝试实践工艺,从而达至活化及传承之效。
二、闹市中的家
“白沙道 —— 上嚟”主要展出长衫制作,顾名思义,“上嚟唞”的展览场地在二楼,把门推开后,犹如走进长衫小店或裁缝师的家,店内放置了大小不一及各款长衫设计,也置有长衫设计的手稿,场内一个角落布置得像家一样,观赏者可坐在沙发上看看电视不断循环播放的影片,了解传统技艺、师傅对非遗的看法及部分制作过程。细心留意,四周亦摆放了扎作狮头作壁饰、面塑公仔作柜上饰品,无论是师傅、艺术家又或是学生们的作品,皆融为一体,营造一个宁静、悠闲的环境,甚至有家的感觉。
三、隐藏的展览
“东街 —— 匿埋睇”位于铜锣湾的地铺位置,刚巧展览场地的楼上搭建了棚架,加上没有显眼的标示,很易会错过场地的入口。“店内”同样有影片观赏区,其后便是剪纸区。与“上嚟唞”不同,这里像深入洞穴一样,当观赏者继续往内走,便会看到不少面塑公仔及灯笼扎作。最深处更有一个冻柜,摆放不少吹糖作品。虽然吹糖技艺当代艺术家杜焕曾言:“我鼓励人们将我的艺术品吃进肚子里,让它走进你的血液里流动,那才是糖的生命。”但此刻,隔着玻璃冷藏着,才可让更多人观赏各种吹糖作品。
最后便是“希慎广场 —— 周围贡”,集合以上提及的六个非遗艺术作品,在书店外的开扬之处摆放各种展品,优胜之处在于便利,更会在特定日子举办主题音乐会,希望让大众从展览中体验文化与生活的脉搏。文化遗产就是需要与社会及社群互动,融入生活及日常教育中,如是次的知识转移项目,才可不断的发展及创造,转化成新生命。
文章来源:《当代音乐》 网址: http://www.ddylzz.cn/zonghexinwen/2020/0723/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