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代音乐》栏目设置[05/29]
- · 《当代音乐》数据库收录[05/29]
- · 《当代音乐》收稿方向[05/29]
- · 《当代音乐》投稿方式[05/29]
- · 《当代音乐》征稿要求[05/29]
- · 《当代音乐》刊物宗旨[05/29]
音乐舞蹈论文_当代器乐作品中的电子音乐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缘由 2.目前国内外研究状况 3.研究方法与思路 4.选题意义 第一章 卡尔海因策·施托克豪森与他的电子音乐理论 1.1 卡尔海因策·施托克豪森 1.1.1 生平概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缘由
2.目前国内外研究状况
3.研究方法与思路
4.选题意义
第一章 卡尔海因策·施托克豪森与他的电子音乐理论
1.1 卡尔海因策·施托克豪森
1.1.1 生平概览
1.1.2 卡尔海因策·施托克豪森的电子音乐创作
1.1.3 卡尔海因策·施托克豪森的音乐理论
1.2 统一的时间构成
1.2.1 理论阐释
1.2.2 相关软件及实现手法
1.2.3 创作观念的“移植”
1.3 声音的分裂
1.3.1 理论阐释
1.3.2 相关软件及实现手法
1.3.3 创作观念的“移植”
1.4 多层次的空间构成
1.4.1 理论阐释
1.4.2 相关软件
1.4.3 现实手法
1.4.4 创作观念的“移植”
1.5 噪音与乐音相均衡
1.5.1 理论阐释
1.5.2 相关软件及实现手法
1.5.3 创作观念的“移植”
第二章 许舒亚 管弦乐——《夕阳、水晶》
2.1 作曲家介绍
2.2 创作轨迹
2.3 创作特征
2.4 电子音乐创作
2.5 基于施托克豪森电子音乐标准下的管弦乐《夕阳、水晶》之分析
2.5.1 电子化音响中的节奏因素
2.5.2 电子化音响构建中的“合成”思维
2.5.3 音响空间的多重化构成
2.5.4 电子化音响中的配器特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凯亚·萨利亚霍为弦乐队而作——《睡莲映像》
3.1 作曲家介绍
3.2 创作轨迹
3.3 关于作曲家的电子音乐创作
3.4 基于施托克豪森电子音乐标准下的《睡莲映像》之分析
3.4.1 电子化音响中的节奏因素
3.4.2 电子化音响构建中的“合成”思维
3.4.3 音响空间的多重化构成
3.4.4 噪音与乐音背景下的弦乐队写作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马克·安德烈室内乐——《魂归故里》
4.1 作曲家简介
4.2 创作轨迹
4.3 电子音乐创作
4.4 基于施托克豪森电子音乐标准下的《魂归故里》之分析
4.4.1 电子化音响中的节奏因素
4.4.2 电子化音响构建中的“合成”思维
4.4.3 噪音与乐音背景下的室内乐音响特征
4.5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1.中文参考文献
2.外文参考文献
后记
文章摘要:研究创作者的创作理念与创作技术,是解读任何门类艺术作品的最直接方法。经典艺术作品的产生与创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世界也无一例外。器乐是音乐艺术中最为主要的音乐表现手法之一,它的历史源远流长,表现形式也丰富多样。在以欧洲为中心的音乐艺术中,器乐作品始终印证着历史前进的步伐,表现着各个时期音乐家的音乐思绪与艺术才华。“电子音乐”(Electronic Music)作为二十世纪一种新型的音乐表现形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崛起并迅速风靡全球,成为很多音乐家探索、追求和研究的对象。电子音乐的出现是世界科技发展的产物,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它的产生为此后音乐世界的发展,带来了更为广袤的新天地。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以皮埃尔·莎菲尔(Pierre Schaeffer)为代表的法国具体音乐(Musique Concrète)与卡尔海因策·施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 1928-2007)为代表的德国科隆电子合成器音乐,成为当时全球电子音乐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两个阵营。而正是由于这两个阵营的电子音乐“洗礼”,很多作曲家成为了二十世纪多部经典音乐作品的创造者。在那个时期他们超前的创作理念与新颖的创作手法,成为了后辈作曲家们在音乐创作上奋勇进取的灯塔。他们有卡尔海因策·施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乔治·利盖蒂(George Ligeti)、延尼斯·谢纳吉斯(Iannis Xenakis)、皮耶尔·布列兹(Pierre Boulez)等。施托豪克森在二十世纪音乐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无论在音乐创作还是音乐理论方面,他都留下了引人深思的宝贵经验。他通过对声音现象的分析与研究,发表了一系列对于声音、电子音乐、作曲技术等方面的理论与学说。1971年施托克豪森提出了关于电子音乐建立的四条标准,它们分别是:一、统一的时间构成;二、声音的分裂;三、多层次的空间构成;四、噪音与乐音相均衡。这些观点对西方音乐世界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也为研究他的音乐作品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他的这些理论与学说除了对电子音乐领域的影响外,也对很多当代作曲家创作观念的产生与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后人理解这一类具有电子音乐特征的当代音乐作品做出了引领与启示。正是由此观点出发,本论文将施托克豪森所提出的关于电子音乐建立的四条“标准”作为理论依据,通过诠释他所主张的电子音乐标准的同时,在当代器乐作品中寻求与之潜在的联系,并以此论证许舒亚管弦乐《夕阳、水晶》(1992),凯亚·萨利亚霍(Kaija Saariaho)《为弦乐队而作的——睡莲映像》(2001),马克·安德烈(Mark André)《为七位演奏家而作的——魂归故里》(2004)这三部当代器乐作品中,具有一定的电子音乐特征。也同时从电子音乐角度出发,探寻这三位当代作曲家的创作理念与创作手法。
文章来源:《当代音乐》 网址: http://www.ddylzz.cn/qikandaodu/2022/0705/1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