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论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发展及应用

来源:当代音乐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当今的音乐教育,已不单单是为了培养乐理知识丰富的歌唱家或是演奏家,也是要用音乐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更为和谐的人。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音乐的摇篮[

当今的音乐教育,已不单单是为了培养乐理知识丰富的歌唱家或是演奏家,也是要用音乐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更为和谐的人。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音乐的摇篮[1]。以茶文化作为音乐教育的一个文化气息浓厚的载体,也不仅仅是为了增加音乐的文化感那么简单,更是为了要以茶文化为基础,通过不断的发展和应用,形成一派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体系,进而把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的文化推向世界。 1 茶文化与当今音乐教育的关系 茶文化和音乐自出现以来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音乐教育中更是多以茶文化为依托和载体。茶文化不仅蕴藏着我国千百年来的历史遗产,更在当今的音乐教育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茶文化在当今音乐教育中起着历史传承和重要载体的作用,延续了我国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也承载了多姿多彩的音乐瑰宝。 1.1 茶文化是当代音乐教育的历史传承,延续着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五千年来,中国文明源远流长。茶文化就是在各种文化浪淘沙似的发展过程中,依旧历久弥新的一种文化形式。音乐自远古时代起,就起着信息交流和情感表达的作用,历史的不断磨砺,使其成为了一种文化,更是兼具了娱乐、传播文化、教化的作用。两种文化的融合和发展,使二者变的密不可分。茶文化在其自身的发展壮大过程中汲取了音乐中最为灵魂的部分,也就是将感情赋予在音乐中,用音乐来陶冶性情。茶艺作为茶文化中的精髓,其也要求把感情投入到其中,并用之于修身养性。因此,茶文化是当代音乐教育的历史传承,延续着底蕴深厚的历史文明。 1.2 茶文化是当代音乐教育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多姿多彩的音乐瑰宝 我国是一个音乐大国,拥有巨大的音乐艺术宝库,千百年来,中国艺术熠熠生辉。在音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很多的载体去表达其中深刻的内涵,茶文化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众所周知,茶艺给了音乐以形象,音乐赋予了茶艺以灵魂,两者的有机结合,让音乐形神兼备,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2 茶文化在当今音乐教育中发展 茶文化在音乐教育中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更是当今音乐教育中最常用的一种载体。茶文化与音乐教育在历史上有三次意义深远的碰撞,分别为唐宋茶诗、现代茶歌、当代茶乐,体现了茶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发展历程。 2.1 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的第一次碰撞——琴瑟和鸣,唐宋茶诗 音乐早在人类语言和文字出现之前,就起到了交流和表达情感的作用,经过了历朝历代的发展,音乐形成了一种任何一门语言都不可能替代的艺术体系。中国茶文化始于周,兴于唐宋,纵观唐宋古诗词颂,以茶为主题的诗词不仅比比皆是、更是代代流传。如唐代张籍的《夏日闲居》、白居易的《宿杜曲花下》、鲍君辉的《东亭茶宴》等,以及宋代黄庭坚的《鹧鸪天·汤词》、苏轼的《行香子·茶词》等皆为唐宋茶诗的代表之作。在唐宋时期,茶诗皆有古琴、琵琶、瑟等进行伴奏,并咏以不同的调,这就将音乐教育和表现茶文化的诗有机的糅合在了一起。古代歌姬在学习乐器乐理的同时也要对唐宋茶诗进行深入的学习,这就是历史上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的第一次碰撞[2]。 2.2 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的第二次碰撞——脍炙人口,现代茶歌 茶艺作为茶文化中最精髓的部分,在唐宋以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文人雅士及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学习茶艺茶道来修身养性。习茶艺能使我们在对茶的色、香、味等方面有更为深刻的感受,音乐也正是这样依赖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其中所要表达的情感,这与茶艺正是相辅相承,不可分割的。正是在茶艺发展的基础上,有了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的第二次碰撞,即出现我国第一个以茶为对象的独立的剧种——“采茶戏”,其中包括采茶歌、采茶舞及采茶戏。这是历史上一次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的高度融合,同时出现了数量巨大的脍炙人口的当代茶歌。其中以《请茶歌》、《前门情思大碗茶》及《挑担茶叶上北京》等尤为著名。这些茶歌都具有浓厚的现代风格,标志着新一代茶歌的出现,也让茶文化与音乐教育更为深入的融合。 2.3 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的第三次碰撞——水乳交融,当代茶乐 2013年我国首部以茶为主题的MV《飘香》发布,标志着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的第三次碰撞。《飘香》是将安溪茶乡的风土人情,茶文化融入到歌里。整首歌曲悠扬动听,宛如置身于一片茶树中,仿佛可以闻到幽幽的茶香。“山茶姑娘,爱摇青后更坚强,青叶远行的嫁妆,朝思又暮想……”悠扬的曲调,动情的唱着千百年来人们对茶的希冀。《飘香》MV以安溪茶乡为背景,表现的是少年与茶女的两次相遇,以及前世今生的爱恋。以音乐承载着安溪县悠久的茶文化历史。演唱《飘香》的歌手谭晶曾经说过,当代人类忙碌于城市中,鲜有时间来欣赏祖国的山山水水,体会茶文化中所蕴含的深意,若能在闲暇时品一杯茶再听一首茶乐,也能令自己静下心来,使超速的节奏也能慢一点,再慢一点[3]。 3 茶文化在当今音乐教育的具体应用 茶文化经过不断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很大的茶文化派别,加之其在音乐教育中的三次发展与融合,现已被广泛运用于当今的音乐教育中。具体表现在茶诗、茶歌、茶艺中。 3.1 品读茶诗,感音乐意蕴深厚 我国被誉为“诗的国度”,历届文人骚客留下了数以万计的诗篇,是我国不可或缺的艺术瑰宝。茶诗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以茶为主题,承载了中国五千年的悠悠茶文化。我国茶诗自唐宋时期以来,就与音乐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音乐拥有着比茶文化更为悠久的历史,以最初的交流,表达的功能发展衍生出了更多的功能。与茶文化的融合,使其具有了更深的文化底蕴。在品读茶诗的过程中,通过琵琶、古琴等中国古典乐器演奏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的音乐伴奏和演唱,可以让听众徜徉在袅袅的茶香中,品味中华几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感受音乐最为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意蕴。如在白居易的《琴茶》中有“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就有茶诗与音乐最完美的结合[4]。 3.2 翻唱茶歌,修音乐复杂乐理 茶文化在与音乐教育的融合过程中,产生出了一种新的音乐形式——茶歌。茶歌不仅囊括了现代独具风格的“采茶戏”、“采茶歌”、更是把当代流行风格的以茶为主题的歌曲也包括在内。现代的“采茶戏”具有戏曲的风格,在那个时代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茶歌。但在当代却渐渐的有些没落了,为了让这些在当时家喻户晓的传世名曲能更好的流传下去,如今开始了对“采茶戏”的翻唱之路,加入了流行乐曲的一些元素,将戏曲的部分进行了弱化处理。通过对这些“采茶曲”的处理和翻唱,更能让音乐人在音乐的教育和学习中修习更多的音乐乐理,将古典与流行,戏曲与流行歌曲的风格进行融合发展,望能将这些曲目很好的流传下去。当代的茶歌,如《飘香》则是更为有难度的民族唱法,对其的演唱,更是对音乐的乐理学习大有裨益[5]。 3.3 欣赏茶艺,悟音乐精神感召 茶文化中最为灵魂的部分就在于茶艺,茶艺之于茶文化,就相当于东方明珠之于上海。它是以茶为载体的一种艺术,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借品茶来广交朋友,待客习礼、陶冶情操是现代人常用的一种方式。在茶艺表演中,长口壶中的茶水伴着音乐倾泄而下,进入雕刻着花鸟鱼虫的茶杯中,犹如中国名曲中的“高山流水”一般,水流顺着高山流下,时而湍,时而缓,有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茶艺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文化,包含了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和音乐的抽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对茶艺的欣赏和学习,会增强自己的审美能力,使自己的视野更为开阔,使自己的对音乐作品有更为深刻的感悟。茶艺表演中,会有很明显的起承转合,这与音乐中的高低变化也有相似性,对茶艺的欣赏,要求我们的思维跟着茶艺的变化时而翱翔、时而穿越,同样地,在音乐的教育过程中,也要培养学生的精神感悟能力,能跟随音乐在音符的世界里自由徜徉,感悟音乐的精神力量。 4 结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撑,没有文化的民族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将四处飘荡。中国茶文化是茶叶在历史浸润中形成的文化,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音乐作为一种跨人种跨国界跨语言的交流方式,已然成为了当今世界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如今音乐教育已不仅仅是要培养演奏家,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出更为和谐的人、文化的人。茶文化是当今音乐教育的重要载体,历史传承,在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的不断碰撞过程中,茶文化已成为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章来源:《当代音乐》 网址: http://www.ddylzz.cn/qikandaodu/2020/0814/502.html



上一篇:多元发展的音乐教育——罗兰乐队课程!
下一篇:中外音乐艺术院校论坛探索音乐教育创新发展新

当代音乐投稿 | 当代音乐编辑部| 当代音乐版面费 | 当代音乐论文发表 | 当代音乐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音乐》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