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迷失上海:撞见爵士乐的黑暗面

来源:当代音乐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5-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迷失上海:迈克尔·沃尼遇见克里斯蒂安·佑斯特与SSO 时间2019年7月11日 19:45 地点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演艺厅 曲目 克里斯蒂安·佑斯特《夜曲乐章》(为钢琴与十三件乐器所作)、《重

迷失上海:迈克尔·沃尼遇见克里斯蒂安·佑斯特与SSO 时间2019年7月11日 19:45 地点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演艺厅 曲目 克里斯蒂安·佑斯特《夜曲乐章》(为钢琴与十三件乐器所作)、《重写迈克尔·沃尼〈夜行〉和〈诱惑〉》(为钢琴与十三件乐器所作) “Wanderer”这个词的模糊含义,似乎一开始就为这场音乐会定下了一个抽象的基调——它是流浪者在漫游,也是徘徊者陷入迷失。伴随着这个沉郁的概念,迈克尔·沃尼(Michael Wollny)和克里斯蒂安·佑斯特(Christian Jost)迎来了他们的第一次合作。他们说,这次合作意在寻找一种意象,即“让黑暗的音乐肆意呈现出它最大限度的自由”。简而言之,就是将爵士乐的“黑暗面”呈现给每个人听。 爵士钢琴家迈克尔·沃尼与古典音乐作曲家克里斯蒂安·佑斯特都是当下德国音乐界各自领域中的佼佼者。佑斯特1963年生于德国,毕业于美国旧金山音乐学院(San Francisco Conservatory of Music),现居柏林。他曾于2003年获得“西门子青年作曲家大奖”,其歌剧《哈姆雷特》(Hamlet)被德奥音乐人们评为“年度最佳世界首演制作”。在此之前,佑斯特已在当代音乐作曲领域耕耘了十五年,并创作了九部长歌剧和大量的交响乐作品,被各大著名歌剧院和欧洲的交响乐团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上演,代表作包括歌剧《谣言》(Rumor)、为优人神鼓及德国柏林爱乐合唱团而作的合唱剧《爱人》(Lover- for mixed chorus and percussion)等。他还曾以交响乐和歌剧的形式来诠释东方题材,创作出了交响乐作品《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Shanghai Odyssey: The Bund)、歌剧《大红灯笼高高挂》(R e d Lantern),以及根据张爱玲小说改编的歌剧《心经》(Heart Sutra)等。 迈克尔·沃尼? Joerg Steinmetz 佑斯特还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家,曾指挥过不莱梅爱乐乐团、德国喜歌剧院交响乐团、汉堡爱乐乐团、格拉茨爱乐乐团、柏林室内乐团、维也纳市政厅交响乐团等,从古典主义到当代音乐,从独奏、室内乐到歌剧、交响曲,均有所涉猎。 对于自己的音乐,佑斯特有他自己的坚持。他希望自己可以“基于结构、形式、音响之间复杂多样的关系,探寻音乐中那些仿佛被魔法点缀的瞬间”。因此,他进行了大量的尝试,通过密集变换的调性、对人声可能性的探索和特殊乐器的使用,使他的音乐在“看似华丽的外观”下,形成一种独特的、未知的,能够触碰人们心灵的音乐体验。 爵士钢琴家迈克尔·沃尼生于1978年,现定居于莱比锡。他被视作同时代中最杰出的欧洲爵士乐者之一,并以他惯于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忧郁的形象而备受欢迎。沃尼拥有所有你可以想象到的一个优秀的爵士音乐家拥有的一切:绝佳的艺术鉴赏力、充盈丰富的音乐幻想,以及热情的演奏风格。他对于重塑音响和解构作曲的擅长使他成为了一位“完美的钢琴大师”。 人们总说,“没有人能像沃尼那样演奏”,因为他似乎给自己贴上了一个个标签——他是“不可预料”的,是你“未曾听闻的”,也是能把音乐中那些不言而喻全部呈现给你听的,因为他认为真正的音乐只有在那些约定俗成之外的部分能够被找到。总而言之,沃尼是那种可以随时坐在钢琴凳上为你即兴演奏一整场音乐会的爵士钢琴家。就像慕尼黑《南德意志报》说的那样:“迈克尔·沃尼能够把你对音乐的任何幻想转变成一场足以夺走你呼吸的奇妙体验。” 沃尼不常开独奏音乐会,因为他是一个需要从与音乐搭档的合作中汲取养分并反观自我的音乐家。不论是将古典音乐融入作品,还是与当代音乐家们合作,他都能从这些经历中挖掘出自己的不同面。他既能用诡谲的音响和激情的演奏构造一个荒诞奇异的听觉世界,也能给人以飘渺的、如月光般的柔情。这些看似矛盾的气质在他的身上从来都不是相互对抗的,而是敞开怀抱、互相包容的。因此,沃尼的作品并不是我们平时想象中那种或摇摆、欢乐,或柔情、甜蜜的爵士音乐,他的音乐与他的个人气质极为相似,是阴郁与热情奇妙的结合体。所以,对于沃尼来说,“爵士”这个词与其说是某种特定的风格,不如说是在定义一种对即兴、交融以及跨乐种、跨时代、跨文化研究的态度。 克里斯蒂安·佑斯特 或许正是对音乐世界中那些充满魔力的、“无拘无束”的时刻的追寻,才将沃尼与佑斯特连接到了一起。这可是两个有共同语言与共同音乐追求的艺术家,他们几乎就是对方音乐世界的投影。在沃尼的音乐里,怀旧的、古典的和现代的音乐自然地融合;而对于佑斯特来说,现代爵士又恰好是他灵感调色盘中的主要色彩——两人的一拍即合,无需多言。 7月11日,佑斯特和沃尼将会携手上海交响乐团,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为观众们带来一场名为“迷失上海——迈克尔·沃尼遇见克里斯蒂安·佑斯特与SSO”的演出。这里的“迷失”正是取自沃尼2016 年的作品《迷失者》(Wanderer),意在表现一种在黑暗中自由徘徊的音乐气质。当天,佑斯特将亲自指挥沃尼与上海交响乐团演奏他的作品《夜曲乐章》(为钢琴与十三件乐器所作)与《重写迈克尔·沃尼〈夜行〉和〈诱惑〉》(为钢琴与十三件乐器所作),以期为今年的上海夏季音乐节带来不一样的色彩。 沃尼说:“能够演奏克里斯蒂安·佑斯特的作品,并由他亲自指挥真的是非常荣幸的一件事。他不仅对上海交响乐团有一定的了解,而且我相信他一定能对这些乐曲做出最好的诠释。”虽然音乐会上的两首作品都是佑斯特的创作,但他同时也会给予沃尼最大的即兴创作空间,从而在他的作品与沃尼的自由演绎之间寻得一种联系。这一处理方式恰到好处地反映出了两人的音乐理念,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不论是爵士乐还是当代作品,都远不止普通的炫技,更多的是音乐元素的有机组成、音乐观念的集合与碰撞,是一种更为深入的存在。他们有自己的分支、类别,但这两首作品的多元性又不应以任何一种音乐风格将其归类。毕竟他们都是音乐家,就这个身份来说,似乎也没有必要强行将两人区分开来,因为他们坚守的都是音乐。 迷失上海:迈克尔·沃尼遇见克里斯蒂安·佑斯特与SSO时间2019年7月11日 19:45地点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演艺厅曲目 克里斯蒂安·佑斯特《夜曲乐章》(为钢琴与十三件乐器所作)、《重写迈克尔·沃尼〈夜行〉和〈诱惑〉》(为钢琴与十三件乐器所作)“Wanderer”这个词的模糊含义,似乎一开始就为这场音乐会定下了一个抽象的基调——它是流浪者在漫游,也是徘徊者陷入迷失。伴随着这个沉郁的概念,迈克尔·沃尼(Michael Wollny)和克里斯蒂安·佑斯特(Christian Jost)迎来了他们的第一次合作。他们说,这次合作意在寻找一种意象,即“让黑暗的音乐肆意呈现出它最大限度的自由”。简而言之,就是将爵士乐的“黑暗面”呈现给每个人听。爵士钢琴家迈克尔·沃尼与古典音乐作曲家克里斯蒂安·佑斯特都是当下德国音乐界各自领域中的佼佼者。佑斯特1963年生于德国,毕业于美国旧金山音乐学院(San Francisco Conservatory of Music),现居柏林。他曾于2003年获得“西门子青年作曲家大奖”,其歌剧《哈姆雷特》(Hamlet)被德奥音乐人们评为“年度最佳世界首演制作”。在此之前,佑斯特已在当代音乐作曲领域耕耘了十五年,并创作了九部长歌剧和大量的交响乐作品,被各大著名歌剧院和欧洲的交响乐团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上演,代表作包括歌剧《谣言》(Rumor)、为优人神鼓及德国柏林爱乐合唱团而作的合唱剧《爱人》(Lover- for mixed chorus and percussion)等。他还曾以交响乐和歌剧的形式来诠释东方题材,创作出了交响乐作品《上海奥德赛:外滩故事》(Shanghai Odyssey: The Bund)、歌剧《大红灯笼高高挂》(R e d Lantern),以及根据张爱玲小说改编的歌剧《心经》(Heart Sutra)等。迈克尔·沃尼? Joerg Steinmetz佑斯特还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家,曾指挥过不莱梅爱乐乐团、德国喜歌剧院交响乐团、汉堡爱乐乐团、格拉茨爱乐乐团、柏林室内乐团、维也纳市政厅交响乐团等,从古典主义到当代音乐,从独奏、室内乐到歌剧、交响曲,均有所涉猎。对于自己的音乐,佑斯特有他自己的坚持。他希望自己可以“基于结构、形式、音响之间复杂多样的关系,探寻音乐中那些仿佛被魔法点缀的瞬间”。因此,他进行了大量的尝试,通过密集变换的调性、对人声可能性的探索和特殊乐器的使用,使他的音乐在“看似华丽的外观”下,形成一种独特的、未知的,能够触碰人们心灵的音乐体验。爵士钢琴家迈克尔·沃尼生于1978年,现定居于莱比锡。他被视作同时代中最杰出的欧洲爵士乐者之一,并以他惯于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忧郁的形象而备受欢迎。沃尼拥有所有你可以想象到的一个优秀的爵士音乐家拥有的一切:绝佳的艺术鉴赏力、充盈丰富的音乐幻想,以及热情的演奏风格。他对于重塑音响和解构作曲的擅长使他成为了一位“完美的钢琴大师”。人们总说,“没有人能像沃尼那样演奏”,因为他似乎给自己贴上了一个个标签——他是“不可预料”的,是你“未曾听闻的”,也是能把音乐中那些不言而喻全部呈现给你听的,因为他认为真正的音乐只有在那些约定俗成之外的部分能够被找到。总而言之,沃尼是那种可以随时坐在钢琴凳上为你即兴演奏一整场音乐会的爵士钢琴家。就像慕尼黑《南德意志报》说的那样:“迈克尔·沃尼能够把你对音乐的任何幻想转变成一场足以夺走你呼吸的奇妙体验。”沃尼不常开独奏音乐会,因为他是一个需要从与音乐搭档的合作中汲取养分并反观自我的音乐家。不论是将古典音乐融入作品,还是与当代音乐家们合作,他都能从这些经历中挖掘出自己的不同面。他既能用诡谲的音响和激情的演奏构造一个荒诞奇异的听觉世界,也能给人以飘渺的、如月光般的柔情。这些看似矛盾的气质在他的身上从来都不是相互对抗的,而是敞开怀抱、互相包容的。因此,沃尼的作品并不是我们平时想象中那种或摇摆、欢乐,或柔情、甜蜜的爵士音乐,他的音乐与他的个人气质极为相似,是阴郁与热情奇妙的结合体。所以,对于沃尼来说,“爵士”这个词与其说是某种特定的风格,不如说是在定义一种对即兴、交融以及跨乐种、跨时代、跨文化研究的态度。克里斯蒂安·佑斯特或许正是对音乐世界中那些充满魔力的、“无拘无束”的时刻的追寻,才将沃尼与佑斯特连接到了一起。这可是两个有共同语言与共同音乐追求的艺术家,他们几乎就是对方音乐世界的投影。在沃尼的音乐里,怀旧的、古典的和现代的音乐自然地融合;而对于佑斯特来说,现代爵士又恰好是他灵感调色盘中的主要色彩——两人的一拍即合,无需多言。7月11日,佑斯特和沃尼将会携手上海交响乐团,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为观众们带来一场名为“迷失上海——迈克尔·沃尼遇见克里斯蒂安·佑斯特与SSO”的演出。这里的“迷失”正是取自沃尼2016 年的作品《迷失者》(Wanderer),意在表现一种在黑暗中自由徘徊的音乐气质。当天,佑斯特将亲自指挥沃尼与上海交响乐团演奏他的作品《夜曲乐章》(为钢琴与十三件乐器所作)与《重写迈克尔·沃尼〈夜行〉和〈诱惑〉》(为钢琴与十三件乐器所作),以期为今年的上海夏季音乐节带来不一样的色彩。沃尼说:“能够演奏克里斯蒂安·佑斯特的作品,并由他亲自指挥真的是非常荣幸的一件事。他不仅对上海交响乐团有一定的了解,而且我相信他一定能对这些乐曲做出最好的诠释。”虽然音乐会上的两首作品都是佑斯特的创作,但他同时也会给予沃尼最大的即兴创作空间,从而在他的作品与沃尼的自由演绎之间寻得一种联系。这一处理方式恰到好处地反映出了两人的音乐理念,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不论是爵士乐还是当代作品,都远不止普通的炫技,更多的是音乐元素的有机组成、音乐观念的集合与碰撞,是一种更为深入的存在。他们有自己的分支、类别,但这两首作品的多元性又不应以任何一种音乐风格将其归类。毕竟他们都是音乐家,就这个身份来说,似乎也没有必要强行将两人区分开来,因为他们坚守的都是音乐。

文章来源:《当代音乐》 网址: http://www.ddylzz.cn/qikandaodu/2020/0529/332.html



上一篇:中国当代室内乐作品的传统音响元素探析
下一篇:古典音乐与你相伴 ——评久石让《音乐手记》

当代音乐投稿 | 当代音乐编辑部| 当代音乐版面费 | 当代音乐论文发表 | 当代音乐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音乐》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